发布时间:2025-10-15 18:03:22    次浏览
▲▲大连医疗队在当地合影留念。 大连医生(左)在给当地居民看病。远远地,当看到军舰上的五星红旗从一个小点到迎风招展时,码头上四百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文/本报记者唐榕通讯员杨欢图/由受访者提供一个44岁的汉子,一个整天操手术刀见惯了血肉的外科医生,一个刚刚经过也门炮火洗礼的男人……昨天中午,当他向记者讲述3月30日上午11时许站在也门荷台达码头,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舰缓缓驶近码头的瞬间,再次流下激动的眼泪。他语带哽咽地说,“什么是祖国?当我远远地看到一个小灰点渐渐地变成一艘巨大的军舰,当我看清了船头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和列队挥手的海军官兵,特别是当我看到了舰身上悬挂的条幅‘祖国派军舰接亲人们回家’时,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这就是祖国,我们强大的祖国啊。”没有一点渲染,他略显迟缓的表述,让记者及陪同他采访的妻子也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昨天子夜回到大连,下午一点接受记者采访,大连友谊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刘健光讲起自己从也门撤退的经过,依旧难以平静。沙特联军一晚四炸机场刘健光是援也门医疗队荷台达分队的一名泌尿外科医生,医疗队进驻在也门荷台达省的荷台达革命医院,医院距离当地飞机场只有1000米。虽然也门战火纷飞了一段时日,但荷台达省相对比较平静,没遇到空袭,只是偶尔碰到人肉炸弹袭击,或听几声冷炮冷枪。然而,局势从上周五骤变。当晚八点十分左右,刘健光正在宿舍看书,一阵巨大的声响震耳欲聋,连三层宿舍楼的玻璃窗也似乎战栗了。“怎么了?战火烧到荷台达了吗?”十几个援助也门的大连医生紧张地跑出房间,几分钟后他们就得到也门当地人士回应:沙特联军的飞机开始了对机场的定点轰炸。从晚八点到十一点,连续轰炸4次。3月28日,沙特联军又向机场投下两枚炸弹。危急时刻,3月29日,医疗队接到中国驻也门大使馆正式通知:随时准备撤离也门。两次感受:第一次是国家 第二次是祖国刘健光告诉记者,他在43岁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国家或是祖国什么的,但自从援医也门,他却有了两次深深的感受。刘健光去也门援医,其实是临时受命。大连市卫生局(现与大连市计生委合并为大连市卫计委)派出的由9家医院13名医生组成的医疗队,早在2013年7月就进驻也门。之前,友谊医院选调的一名泌尿外科医生在回国休假体检时,查出重病。刘健光清楚记得2014年6月18日早晨,他刚在手术台上做好准备,主任过来告诉他,可能需要你去也门援医,下台后找一下院长。任务来的太突然了,刘健光和妻子李桃都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李桃,刚刚做好要宝宝的准备,丈夫就要到局势动荡的也门一年。李桃告诉记者,她开始真有点想不通,但刘健光的一句话打动了她:“我就是个普通医生,国家需要了,咱得去。”这是刘健光第一次感受到国家的召唤。 6月22日出发到省里培训,10月23日踏上也门国土。刘健光说,身在异国他乡,每天都想家,想亲人。但当遇到重大困难时,他和医疗队的同志们最先想的却是祖国,他们知道,祖国一定会想办法接他们回家。中国医生赢得当地民众信赖谈起援医的五个多月生活,刘健光说,当地的老百姓非常信任中国医生,他们很希望中国医生给自己看病。荷台达革命医院是当地一家给平民百姓看病的医院,刘健光所在的泌尿外科还有一名当地医生。由于当地水质问题,患泌尿结石及泌尿炎症的人特别多,两个医生平均每天要接诊四五十名患者。刚到也门上班的第二个工作日,刘健光就“被动地”从当地医生手里接了一名需要手术的患者,患者在与当地医生争执后,非让中国医生接诊。由于语言不通,直到为患者清理消毒时,刘健光才发现患者此前已做过一次肾结石手术。打开刀口后,刘健光发现患者第一次术后恢复得很不好,因为太复杂,原本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手术,刘健光细心地做了一个多小时。术后,患者恢复很好。出院后,先后三次来医院看望刘健光,每次来都说:“我很好!”医者父母心不分国界在也门医院,也经常会遇到医药代表找医生推销药。第一次,刘健光对医药代表送的药不接受,但先他去援医的大连医生却告诉他留着药有用。原来,到医院看病的大多是当地的贫困百姓。他们很多人痛苦地来看医生,但一听说需要做手术或拿很多药,就打起退堂鼓。刘健光和大连的医生们,就积攒着医药代表免费赠送的药,遇到有需要的患者,就把药送给他们。刘健光就曾经送给一个患者长达一个月的药品。泌尿科的工作时间大多是白天,但刘健光也经常会因为其他科室的手术而被半夜叫到医院。有天凌晨三点,刘健光被紧急叫到手术室。原来,当地妇女都是自己在家接生,当天有个患者因难产到医院抢救,妇产科医生处理完手术后,发现患者导尿管里尿少且有少量的血。刘健光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患者输尿管有些增粗,判断出其底部被堵塞。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肾萎缩。经过三个多小时手术,解决了患者问题。大连医疗队原定今年7月10日结束援助,但战火却让医疗队提前三个月撤离。一想到当地百姓要经受战争的炮火和病患的折磨,刘健光的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